唐太宗計賺《蘭亭序》

  被歷代書法家推崇的《蘭亭序》,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傑作。該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他當時寫《蘭亭序》時,用的是蠶繭紙,鼠鬚筆,寫出的字遒媚勁健、婀娜多姿。文章中共有二十個「之」字,形態都不相同。王羲之後來又寫過數十本,但總不如原來的好,他自己非常愛重這本《蘭亭序》,把它作為珍寶傳給子孫,至七代孫智永和尚,智永臨死時又鄭重地傳給心愛的弟子辨才。
  卻說唐太宗晚年酷愛書法,尤其喜歡王羲之的字。唯一遺憾的是,始終沒有得到《蘭亭序》,心中怏怏不樂,連做夢都想到它。
  為了找到《蘭亭序》真跡,唐太宗派人四處尋訪。最後,終於打聽到《蘭亭序》真跡收藏在越州(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和尚辨才手裡。於是他下令把辨才調進後宮講經場做僧官,以優厚的待遇供養他。唐太宗便利用這個機會和他接近交談,有一次藉著閒談的機會同到《蘭亭序》,並態度和藹地多方誘勸辨才承認收藏了《蘭亭序》,但辨才並不為之心動,只承認以前在先師智永處見過真跡,自師父死後,又幾經喪亂,就不知《蘭亭序》的去向了。唐太宗只得把辨才放回原寺。
  唐太宗仍不死心。有一次他和大臣房玄齡密商說,《蘭亭序》真跡肯定在辨才和尚手裡,你不妨找個聰明有計謀的人,代我到辨才那裡設法取來。房玄齡當即就推薦了監察御史蕭翼去辦這件事。
  蕭翼是梁元帝蕭繹的曾孫,為人狡黠多詐。當唐太宗要他去取《蘭亭序》時,他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不要公開派他去,二是請皇上借給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跡字帖,以便見機行事。
  這兩個要求唐太宗都欣然答應了。
  蕭翼拿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跡之後,便喬裝打扮成一個窮愁潦倒的山東書生,搭乘商船來到浙江紹興。日落時分,他來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廟廊裡觀看壁畫。辨才看見蕭翼一派落魄書生的模樣,頓生憐憫之心,便主動打招呼。蕭翼說他是北方人,這次是帶了蠶種到南方來賣,凡有寺廟的地方,都順便來觀看一下。辨才邀他入房交談,談話間,很賞識蕭翼溫文爾雅的風度和豐富的知識,對他很敬重,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晚,蕭翼被辨才留宿在寺廟裡。
  以後數天中,蕭翼經常帶酒到寺中和辨才一塊兒飲酒作詩,終日歡樂異常,二人感情極為融洽。
  某日,蕭翼故意把粱元帝書寫的《職貢圖》拿給辨才看,因而彼此談及書法。蕭翼說,「我以前經人傳授,學會二王寫楷字的筆法,如今還有數帖真跡隨身。」辨才高興地說:「你明天帶來我看看。」第二天,蕭翼果然帶來了王羲之的真跡字帖給辨才看。辨才仔細觀玩之後,認定是王的真跡。不過他又說:「雖然這幾卷是羲之的真跡,但並不算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跡,卻非同一般。」蕭翼馬上追問:「是什麼帖?」辨才毫無戒備地回答說:「是《蘭亭序》。」蕭假意哈哈大笑地說:「數經離亂,《蘭亭序》早已化為烏有,哪來的《蘭亭序》真跡?!想必是後人的複製品吧!」忠厚的辨才便將亡師臨終時如何把《蘭亭序》傳給他的經過敘述了一遍,並約蕭翼明天來看。
  辨才對《蘭亭序》真是珍惜如命,為了保存這份珍貴的遺物,他煞費苦心,特意在自己的寢房的屋樑上挖了一個凹形的槽,然後把《蘭亭序》放進去藏好,真是神不知鬼不覺。
  當蕭翼看到這件稀世之寶時,他不動聲色,卻故意地挑毛病、指缺點,不承認它是《蘭亭序》真跡,說它是後人的偽作。辨才為此和他終日爭論不休。辨才也是個酷愛書法的人,當時已有八十餘歲了,但每天還堅持在窗下臨摹數遍《蘭亭序》。這次他又將蕭翼帶來的三、四卷字帖借來,和《蘭亭序》一起放在桌上,整日觀摹不息。蕭翼也假裝慷慨,並不要回。
  有一次,辨才到山下一家名叫嚴遷的施主家吃飯,蕭翼打聽到他不在家,於是便乘虛而入,來到辨才的房前對小和尚說:「我有一塊手帕遺失在房間裡的桌子上,請讓我進去找一下。」由於蕭翼經常出入辨才的房間,小和尚對蕭的舉止毫不生疑,便打開房門讓他進去了。蕭一進屋,便將桌面上的《蘭亭序》和自己帶來的字帖一起席捲而去!
  蕭翼來到永安驛站,對驛站長說:「我是御史,奉皇帝的命令來此,趕快報告你的長官知道。」當時越州都督齊善行聽說,趕快跑來謁見。蕭於是告訴齊善行來越州的目的和使命,並叫他召辨才來見。
  正在嚴家吃飯的辨才,忽然受到召喚,說有一位御史要見他,心中狐疑,不知為了什麼事。等他見到那位御史時,才知這就是自稱「賣蠶種」的新友蕭生。蕭翼這時正式告訴他:「我是奉皇上的命令來取《蘭亭序》的,《蘭亭序》今已到手,特地和你告別一聲。」可憐老和尚一聽此語,便立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辨才由於失去了心愛的《蘭亭序》,沒有保住師父的遺物而悔恨交加,積鬱成疾,一直臥床不起。不到一年光景,便鬱悶而死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如獲至寶,把它放在座位的旁邊,朝夕觀賞,並叫人臨摹數本,賜給皇太子、諸王、大臣籌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臨死前還矚咐兒子(高宗李治),要把《蘭亭序》帶進棺材裡去。李治遵從父命,果然用玉匣裝著《蘭亭序》藏在唐太宗的墳墓昭陵裡。於是,這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便被掩埋在地下了。後來,五代時一個叫溫韜的人發掘了昭陵,從此《蘭亭序》的真跡便真的失去下落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等人的摹本和臨本,儘管如此,《蘭亭序》的基本風姿和神采總算還可以看出幾分來。

Issue : 總第 23期
Provenance :《知識窗》

可口可樂發跡史

  「可口可樂——美國生活方式的同義語,液縮在玻璃瓶裡的資本主義。」這種說法雖不見得十分貼切,但卻也反映了可口可樂同美國生活方式的關係,點出了資本主義發跡的某些特徵。確實,這種裝在可可豆形瓶子裡的軟性飲料,儘管缺乏真正的營養價值,而且據說含有咖啡因等藥物成份,但自從它於九十多年前在美國佐治亞州一家人的後院被首次釀造出來以後,如今已成為世界上不少人的杯中物了。
  那麼,可口可樂到底有怎樣的一段發跡史呢?
  1885年,亞特蘭大市一個名叫潘怕頓的業餘藥劑師,經過無數次試驗,最後以古柯樹葉和柯拉樹籽作基本原料,煉製成一種有一定療效的健腦藥汁,這便是美國最初上市的可口可樂。商品名稱「可口可樂」即是「古柯」和「柯拉」兩詞的諧譯。古柯樹葉和柯拉樹籽均具強興奮作用,常被印第安人和西非人用作消乏之物。
  作為一種藥品,可口可樂當時的銷售量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一天,一名頭痛病人來到店內,要求店員當場給他沖藥服用。這個店員配伍時,不是向瓶裡注入規定份量的自來水,而是注入了隨手錯拿過來的蘇打水。那位患者並不挑剔,他深呷一口,卻禁不住連聲叫起「妙」來。
  誰也不曾想到,一名店員不經意的行動,竟從此觸發了可口可樂釀造和銷售上的「大革命」,根本改變了它的市場地位。原先五花八門的可口可樂廣告上除了「包治神經百病」的誇示外,此刻又加上了「芳醇可口、益氣壯神」等贊語,年銷售量居然從原來的25加侖猛增到1887年的1,049加侖。可口可樂,竟奇跡般地從一種藥劑搖身一變而成為風行各地的飲料了。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魔術。
  但是,時來運轉何姍姍!面對健康惡化和經濟困難的窘境,潘伯頓不得不把專利權轉讓他人,自己則在一文不名中鬱鬱死去。他的後繼者康德勒立刻把他對宗教的篤信轉移到了對質量的改進和對利潤的追求上。他和助手們苦心孤詣,反覆嘗試,煉丹術和化學方法齊頭並進,最後把糖漿巧妙地溶進了這種液體。此外,他們在裝演和廣告上也是不遺餘力的。到了1902年,可口可樂年銷售量驟增至360,000多加侖,其廣告費用也高達120,000美元。可口可樂在世界許多地區,成了最熱門的美國貨。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宗教運動和禁酒運動中,可口可樂更找到了大行其道的良機,因為它對上帝的信徒是一種「聖潔的飲料」,而備受牧師們的青睞。在古巴獨立戰爭中,可口可樂的釀造人工通過特許代銷制兜售自己的產品,這一制度一直沿襲至今。
  康德勒終於如願以償,以前人的一紙配方為自己積攢了億萬傢俬。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美軍的參戰,可口可樂也湧向硝煙瀰漫的戰場。當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宣佈將追隨美國三軍人員的腳步,在世界任何地方為他們生產5分錢一瓶的可口可樂時,整個珍珠港的歡騰場面簡直非筆墨所能形容。連當時的美國陸軍部也深信,冰鎮可口可樂是「提高士氣」的一大佳品。據說士兵懷揣一瓶國人製造的這種飲料,「會提醒他們在為誰而戰」。
  於是,由於食糖緊張而在國內棄置不用的機器,被空運到各個戰區就地生產可口可樂。從北非到意大利,一個又一個這樣的製造廠建立起來了,機器的轟鳴與槍炮的呼嘯相應和,譜出了一首奇特的交響曲。
  美軍最高當局向製造商提出了巨額訂貨,要求他們用優質高產的服務「支援」反法西斯戰爭。可口可樂達到了問世以來的最高生產紀錄,甚至變成衡量美軍兵力的尺度之一。如果希特勒瞭解到,從太平洋東岸到易北河西岸,美國大兵們沿途一共喝掉了10 0 億瓶可口可樂,他大概也會吃驚得瞠目結舌哩!
  大戰剛結束,便有64個嶄新的可口可樂製造廠從歐、亞、非洲的廢墟上拔地而起,其中59個是美國出資贊助的。
  至於今天,可口可樂更是幾乎無處不在地向一切別的飲料業發出先聲奪人的挑戰。
  到底是解渴呢,消乏呢,還是提神?長期、過多飲用是否有害健康呢?不管怎樣,作為一種特定的商品,可口可樂儘管已經走過漫長的歷程,但其「黃金時代」似乎尚未過去。利潤,還在源源流入這家廠商老闆的金櫃裡。

Issue : 總第 23期
Provenance :《人民日報》

生活是美好的(對企圖自殺者進一言)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很難。為了做到這點,光是中頭彩贏20萬盧布,得個「白鷹」勳章,娶個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還是不夠的——這些福分都是無常的,而且也很容易習慣。為了不斷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於滿足現狀;(二)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這是不難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有窮親戚上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頭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裡!」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練鋼琴,那你不要發脾氣,而要感激這份福氣:你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在聽狼嗥或者貓的音樂會。
  你該高興,因為你不是拉長途馬車的馬,不是寇克*的「小點」,不是旋毛蟲,不是豬,不是驢,不是茨岡人牽的熊,不是臭蟲。……你要高興,因為眼下你沒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沒有看債主在你面前,更沒有跟主筆土爾巴談稿費問題。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邊遠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地方去,豈不覺著幸福?
  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痛。
  你該高興,因為你居然可以不必讀《公民報》,不必坐在垃圾車上,不必一下子跟三個人結婚。……
  要是您給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該樂得跳起來,因為多虧沒有把你送到地獄的大火裡去。
  要是你挨了一頓樺木棍子的打,那就該蹦蹦跳跳,叫道:「我多運氣,人家總算沒有拿帶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妻子對你變了心,那就該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國家。
  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了。
  *寇克是19世紀德國的細菌學家,「小點」指細菌。

Author :契訶夫
Provenance :《美人集》

一個商人買忠告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班牙的某城有一個人,他以賣忠告為職業。有一天,一個商人知道後。就專程到他那裡去買忠告。那個人問商人,要什麼價格的忠告,因為忠告是按價格的不同而定的。商人說:「就買一個一元錢的忠告吧。」那個人收起錢,說道:
  「朋友,如果有人宴請你,你又不知道有幾道菜,那麼,第一道菜一上,你就吃個飽。」
  商人覺得這個忠告不怎麼樣,於是又付了兩倍錢,說要一個值二元錢的忠告。那人就說了這麼一個忠告:
  「當你生氣的時候,事情沒有考慮成熟,就不要蠻幹;不瞭解事實的真相,千萬不要動怒。」
  像上次一樣,商人覺得這個忠告也不值那麼多錢。於是又要一個值一百元的忠告。
  那人對他說:「如果你要想坐下,一定得找一個誰也攆不走你的地方。」
  商人還是覺得這個忠告不理想,又要一個價值一百一十元的忠告。那做好人就對他說:
  「當人家沒有徵求你的意見時,你千萬不要發表議論。」
  商人感到,這樣下去會弄得身無分文。於是決定不買任何忠告了。他把已買來的這些忠告一一銘刻在心頭,就走了。
  有一次,商人讓懷孕的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到外地經商去了。一連二十年都沒有回家鄉。妻子一直沒有得到丈夫的消息,以為他亡命他鄉了,感到萬分悲痛。她在兒子身上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終於有一天,已經發了財的商人,拍賣了他的全部商品,回家來了,他沒有對任何人吭一聲,就直接來到自己的家並閃身躲進一個難以被人察覺的地方,窺視著屋裡的動靜。
  黃昏時候,兒子來了,媽媽親切地問道:
  「親愛的,告訴我,你從那兒來?」
  商人聽到自己的妻子這麼親暱地對那個年輕人說話,不由心裡產生了一種惡念,恨不得當場殺了他倆。但是突然想起那個用二元錢買的忠告,沒有動火。
  天黑了,屋裡兩人在桌旁坐下用餐。商人看到這一情景,又想殺他們。但那個忠告又在耳邊響起,使他克制了自己。
  夜深了,母子倆準備入寢。商人惡念又起,幸虧那個好人的意見,使他沒有下手。
  熄燈之前,母親哭泣著對兒子說:
  「唉!兒呀。聽說,有一條船剛剛從你爸爸的地方來。明兒一早,你就去打聽一下,或許還能打聽到他的消息。」
  聽到這番話,商人不由想起,他離家的時候,妻子已經懷孕了,原來那個年輕人,就是他的兒子。他高興得不知怎麼是好,更覺得買的忠告實在有用,因為有了它,才沒有動火。僅僅兩元錢的忠告,就這樣可貴!

Author :
Issue : 總第 21期

震驚世界的失竊案
  ——珍貴的北京人化石哪裡去了
  (本文依據有關書刊資料、個人回憶和私人信件寫成,部分情節的真實性尚待證實……)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在北京的一切機關相繼被日軍所佔領,曾珍藏著名的北京人化石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當然也不例外。
  1942年8月,北京協和醫學院來了兩位不速之客——從東京趕來的考古學家長谷部言人和高井冬二。據當時的報紙宣稱,當他們來到解剖系辦公室,打開藏有北京人化石的保險櫃時,發現化石早已不翼而飛,真標本已被模型所替代。
  很快,一番追尋北京人化石的活動便緊張地開始了……
   研究人類起源的瑰寶
  生活在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人類之一。早在1918年春,瑞典籍地質學家安特生,在北京西南郊50公里處的周口店發現了哺乳動物的化石。數年以後,奧地利籍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在此發掘,獲得了兩枚古老的人牙化石。1926年這一發現正式公佈於世,遂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自1927年起,中國地質調查所和美國羅氏基金委員會合作,挖出了一枚保存狀態極佳的右下第一臼齒。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此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古人類的新種屬,即「北京人」。
  1929年,在我國學者裴文中教授的主持下,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頭蓋骨化石,一下子便轟動了國內外。在1927年至1937年7月蘆溝橋事件爆發的11年間,在北京人遺址裡先後發現了代表40多個個體的人骨化石,數以萬計的石器和豐富的用火遺跡。
  北京人及其洞穴之家的發現,是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古脊椎動物學和第4紀地質學研究中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及其發展,為再現早期人類的生活面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北京人化石是人類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擬送美國暫存
  1941年初,日美關係日趨緊張,當時從事北京人化石研究的德籍(以後加入美籍)學者魏敦瑞。想將地質調查所的所有人骨化石一起帶走,放在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繼續進行研究。
  但是,中美合同早就明文規定,周口店發掘所得的一切東西,完全是中國的財產,不得運出中國。魏敦瑞為此事,曾兩次與裴文中先生一起前往美國駐北平公使館,交涉北京人化石運美之事,並給遠在重慶的原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去電,商討將化石暫運至美國保存,待戰爭結束後再運回中國。
  大約在8月間,翁在重慶代表中國方面與美駐華大使詹森交涉此事,達成協議。11月中旬,美大使館自重慶來電,指令北京公使館負責轉運北京人化石至美暫存。
  1941年4月,魏敦瑞叫他研究室的工作人員胡承志把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做成模型,寄往美國紐約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隨後,魏先程赴美。
  當年的11月20號左右,魏的女秘書告訴胡承志要裝箱,胡請示裴文中教授後,便請解剖科技術員吉延卿幫助裝箱。胡承志迄今還記得裝箱的詳情:
  「裝箱時,每件人骨化石都先拿擦鏡頭用的白棉紙包好,再包以軟紙,然後裹上醫用脫脂棉,包上幾層醫用細棉紗布,最後再用厚的白紙包裹,將之放入小木箱內。
  「小木箱內墊有幾層黃色的瓦楞紙,然後再將這些裝有標本的小木箱,分裝在一、二個大木箱內。至於牙齒化石,則是用裝首飾用的小紙盒裝的,盒內填以棉花,盒上面有玻璃,在玻璃上貼有鑲紅邊的標誌,上有標明牙齒部位的符號。小紙盒是放入小木箱後,再裝進大木箱的。」
  北京人的化石共裝了兩個木箱。兩箱除分別標有case1和case2外,並無標籤及其他標記。胡承志按照魏敦瑞走前的交代,將兩個箱子送到協和醫學院總務長博文處。
   失蹤前後
  裝有北京人化石的木箱自協和醫學院運出後,被送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駐華總部,交上校阿舒爾斯特負責。
  阿舒爾斯特上校隨即命令士兵們,把北京人化石改裝到美軍專用的標準化箱內,並責成即將離華赴美的軍醫福萊負責將這批裝有化石標本的箱子運到秦皇島,搭乘「哈里遜總統」號返美。
  福萊軍醫受命後,即去電秦皇島霍爾坎伯兵營醫務室,指令他的助手戴維斯照管好將由北京運來兵營的他的行李。裝有北京人化石的木箱也在這批行李中,但福萊並未將此事告訴他。機車到達後,戴維斯和另外幾個人,把刷有W·T·Foley、USMC標記的行李箱卸下,共有24箱之多,它們被暫時堆放在霍爾坎伯兵營戴維斯所住的磚瓦平房裡,等待由上海開來的「哈里遜總統」號輪船,按規定,該船應在12月11日抵達。
  事與願違, 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船沒有到,霍爾坎伯兵營卻被日軍佔領了,美海軍陸戰隊隊員統統成了戰俘,被押送到天津戰俘營。當時每人只許攜帶不多的個人用品,其他東西則留在兵營裡了。
  戴維斯跟其他戰俘到天津後,見到了福萊軍醫,但後者並未向戴維斯打聽行李的下落。大約在一兩個星期後,這些行李從秦皇島運回天津,福萊軍醫取回了他的大部分行李。當他打開屬於他個人的一些箱子時,發現中國朋友送給他的一些紀念品以及教學用的現代人頭骨標本都已丟失。至於上校委託他帶的裝有北京人化石的箱子雖然仍在(看樣子未被日軍打開過),但福菜卻沒有打開做一番檢查。此後,福萊在天津將行李疏散了。據他稱,這些行李分別保管在3處:瑞士人在天津開設的倉庫,法租界上的巴斯德研究所,以及幾個熟識而可靠的中國朋友那裡。就這樣,北京人化石最後經幾個美國人的手而下落不明瞭。
   最初的搜索
   1942年8月間,發現北京人化石已不在保險櫃內後,日方一方面在報上大肆宣揚北京人化石「被竊」,另一方面即找有關人員追問下落。
   次年4月間,日本的「華北駐北屯軍最高司令部」指派偵探錠者繁晴負責搜尋工作。錠者這個人很厲害,僅用3天就問遍了所有有關人員,裴文中教授受到非難,而博文則被關了5天,吃了不少苦頭!
   據有的報道說,錠者在日軍全力支持下多方搜索,大約經過兩個月的光景,忽然傳出在天津找到了北京人化石的說法。據說,當時還特地叫魏敦瑞的女秘書前去辨認,但是她一到天津,剛下火車就被攔截住了,說是在天津找到的東西與北京人無關,要她返回北京,以後搜索也就停止了。不久,裴文中教授被釋放,當時,日方還客氣地對他說今後要多合作。
  胡承志至今還懷疑,當時一切都在日本憲兵隊的控制下,「試問像日本憲兵隊這樣的機關,竟然也介入對北京人化石的尋找,又忽然草草收場,如果找不到就能如此『善罷甘休』了嗎?這是耐人尋味的。」

Author :周國興
Provenance :《科學畫報》

愛因斯坦的草稿
  一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26歲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這一年裡,愛因斯坦向一個科學報編輯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藍色的小冊子——只有36頁。這就是他的論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在這篇論文中他第一次闡述了他那著名的相對論的最主要的原理。
  二
  從這篇論文發表以來過去了30年,愛因斯坦已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了。1933年他就開始流亡國外,因為他在德國的故鄉被法西斯控制著。這時他遷居在美國的一個小城市裡。
  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年代。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是一名戰士,他只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著什麼……
  三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想去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爭。在美國,人們組織了一支部隊想盡快地開赴西班牙前線,但沒有足夠的經費。這時,其中的一個人說:「我們去找愛因斯坦吧,他一定會幫助我們的。」他的戰友都贊同這個意見,於是這個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就去見那位名聞全球的科學家。
  在一間簡樸的工作室裡他和那位睿智的、平靜的老人面對面坐著。
  談話是簡短的。「我們有人,但是沒有錢。」
  愛因斯坦沉默著,抽著煙。
  「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
  「好吧,」愛因斯坦說,「我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們,但是這並不多。」他站了起來。
  「不,」年輕人也站了起來,「我們不想要您的錢。把您的論文給我們,就是那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
  愛因斯坦注視著年輕人,他弄不懂,那篇過去的論文對西班牙戰爭會有什麼用處。
  「把那篇論文的原始草稿給我們吧。」年輕人要求說。
  愛因斯坦明白了。反法西斯戰士想把這篇草稿賣錢。「好主意!」愛因斯坦說,「遺憾的是不可能,原始草稿不在這兒,它留在了德國……也許你們拿另外一篇去?」
  「不,我們只要這一篇,為此我們可以得到400萬美元。」年輕人回答,「400萬,真的。」
  愛因斯坦緘默良久,終於他說:「兩天以後您再來吧。」
  
  四
  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走了以後,愛因斯坦立即坐在桌前,開始從雜誌上把那篇論文抄下來。這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是愛因斯坦幹起來卻高興得像個孩子。他時常叫道:「又是一顆炸彈。」或者「這簡直是一整架飛機!」
  兩天以後反法西斯戰士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草稿。很快就傳來了他們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場上戰鬥的消息。

Author :南蘭
Issue : 總第 21期

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小時候在費城時,我一定是把所有出版的連環畫都看遍了。(當然那時出版的連環畫比現在少多了。)我旋風似的在幾天內把所有的連環畫都掃視一邊,然後便捧著那中間幾本精彩的,一直到下一批連環畫出版為止。真的,我當孩子的時候,這種閱讀把戲確實是非常簡單的。
  可是當我慢慢長大了一些,我敢說我眼球一定是比小時候轉得慢了,要不然也肯定是出了什麼別的毛病!你懂我的意思嗎?連環畫堆得越來越高,我和我兄弟拉塞爾都看不過來了!
  一直到我得了博士學位,我才總算弄懂了這並不是我眼球的過錯。謝天謝地,它們還和原來一樣正常。問題是,當今世界上要看的東西太多了,而允許我們看它們的時間又太少了。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至今仍在看連環畫,除此之外還有小說、報紙、劇本,外加各地信件。我甚至還在看關於閱讀的教科書,這東西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看得快的竅門。
  我在這兒透給你一點秘密,現在有上百種各式各樣的技巧能提高你看書的速度,而且我知道其中有三種是特別靈的。如果你學了這三種技巧,不妨立即用用它們。這麼一來,你也會有時間去享受一下連環畫的趣味,跟著馬克·吐溫大笑一陣,或者捧著《戰爭與和平》痛哭一場。準備好了嗎?
  好,現在就開始。
  頭兩個辦法能讓你在極短的時間內通讀數以「噸」計的材料——當然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挨著念。這樣的閱讀技巧給你讀物的大概意思,從而使你不必為那些大塊頭的、不需細讀的部分費時間。
  1.預讀--用來對付又長又艱深的閱讀材料。
  預讀對於應付大篇幅文字,如冗長的雜誌、報刊文章、商業報道和寫實報道之類有特殊的功效。這種方法可以使你比一般人少用9/10的時間而獲得幾乎一半的信息。
  方法:不論是什麼文章,先看一下它的開始兩大段,接下來看每段的第一句話,最後看一下末尾兩大段。
  預讀顯然不能給你每一個細節,不過它能節省你的時間,使你不去看那些你不想看——或者不需要看的東西。
  請注意,預讀法是讓你用來對付那些長而生疏的材料的,對於短小文章,下面有更好的辦法。
  2.略讀——應用於短小簡單的文章。
  略讀對於從輕鬆讀物如流行雜誌、報紙的娛樂體育欄中瞭解大致情況是一個好辦法。略讀一本週刊或一份日報文娛欄的時間,能比你用一般方法看它們所用的時間少一半。此外,略讀還是複習以前看過的資料的絕好辦法。
  方法:想像你的兩隻眼睛是兩塊磁鐵,強迫它們很快地在每行字上掃過,每行只去注意幾個關鍵的詞。
  每個人略讀時所選的關鍵詞都不一樣,你和我略讀同一篇文章時,儘管關鍵詞不全相同,但兩人所領會的原文意思會非常相近。
  為了讓你更清楚怎樣略讀,我把我在略讀時所選的關鍵詞括起來,你不妨也試試。不過注意,應該在10秒鐘內略讀完這段文字。
  我兄弟(拉賽爾)(覺得有鬼)(夜裡)呆在(衣櫃)裡,我對他說(他發瘋了)。
  「不信你去(檢查一下)嘛。」他說。
  (我不想)去。拉賽爾說我膽小得(像老鼠)。
  (「才不是呢。」)我說。
  「你就是。」他說。
  (我嚇唬他)鬼要在(半夜)來(吃他)。他哭了起來。爸(爸走了進來),(命令)魔鬼都(滾出去)。然後叫我們(去睡覺。)
  (「如果我再聽見)一點鬼的聲音,」我兄弟說,(「我就教訓你。」)
  我們很快(睡著了)。你可能也(猜到了)吧?那些鬼(再也)(沒有回來)。
  到現在為止,你已經能用預讀和略讀很快地知道文章內容了。但因為你並沒有看所有的字,所以這兩種技巧都不能保證你得到一半以上的細節。讓我們來看第三種技巧。
  3.組讀——滿足那些既要高速度,又要高效率的人們。
  我們中間大多數人看書時都是一個字挨一個字地看,一次只看一個字,就像這樣:我-的-兄-弟-……
  很可能直到現在你看書還用這種方法,特別是當你碰上儘是難字的文章的時候。這樣的讀書法實在是快速閱讀的一大障礙,它使你看書的速度大大減慢了。組讀教你怎樣一次就看一組字,而不是一個字。
  方法:練習使你的眼睛能夠在一瞥中同時看到3~4個字。
  我再示範一次,組讀同一篇文章。圈在一起的字是一瞥中同時看到的。
  (我兄弟拉賽爾)(覺得有鬼)(夜裡呆在)(衣櫃裡)(我對他說)(他發瘋了。)
  (「不信你去)(檢查一下嘛。」)(他說。)(我不想去)。(拉賽爾說)(我膽小得)(像老鼠。)(「我才不是呢。」)(我說。)
  (「你就是。」)(他說。)
  (我嚇唬他)(鬼要在半夜)(來吃他。)(他哭了起來。)(爸爸走了進來,)(命令魔鬼)(都滾出去。)(然後叫我們)(去睡覺。)
  (「如果我再)(聽見一點)(鬼的聲音,」)(我兄弟說,)(「我就教訓你。」)
  (我們很快)(睡著了。)(你可能也)(猜到了吧?)(那些鬼再也)(沒有回來。)
  開始組讀時你的眼睛會覺得不習慣,這是正常的。經過一些練習你就會運用自如了。
  好,讓我們來試試吧。選一段簡單的文章,盡可能快地組讀一遍,然後再用你習慣的方法看一遍,檢查一下第一遍看時漏掉多少。
  如果你組讀時沒漏掉很多,那麼你的閱讀速度和技能就已經提高了。每天練習15分鐘,一星期下來你就能掌握組讀這種技巧了。
  你看,現在你有三種技巧能提高看書速度了:預讀幫你裁去大量不必讀的東西;略讀幫你很快知道輕鬆文章的內容;還有組讀,使你同時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
  試試吧!經過一定的練習,你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大量的東西—不論是在學校、工作單位還是在家裡。你甚至還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看你最喜愛的連環畫呢!哦,還有《戰爭與和平》!

Author :比爾·考斯貝
Provenance :《時代》

漩渦的方向
   北半球的左漩渦
  如果大家把澡盆放滿水後拔去塞子,仔細觀察一下,也許會因為見到的結果各不相同而議論紛紛。但是在北半球,一般較多的是向左旋的情況。實際上,在水流出來的時候確實有一股想使它向左旋轉的傾向或影響力,總之,在北半球,所有的澡盆裡都存在著具有這樣作用的自然力。
  196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對澡盆的水進行了當代有代表性的研究。他並不是利用普通浴室裡的普通澡盆。他同樣也不滿足於利用普通的洗澡水。
  因為如果這樣,種種不利的因素就會使實驗結果失真,從而掩蓋了自然界影響的存在。例如,如果塞子拔去之前澡盆裡的水已略微有點旋轉,恐怕就會壞事。另外,哪怕水是完全靜止的,因為澡盆一端熱一端冷,也會使水的受熱不均勻。還有,從門縫下吹進來的風也可能在水面上造成極小的漩渦。
  為了避免所有這一切不利因素,謝皮羅教授使用一個巨大的碟形容器。它直徑長6英尺,但深僅6英吋,正中開有一個直徑3/8英吋的小孔。他花了很大的努力,將容器灌滿水。不消說,亦不讓門縫下吹進來的風吹到水面。為了使水面不會部分地受熱,還要防止光直接照射其上。
  這中間特別重要的是,在實驗開始前24小時就要把水放好。採取了這些預防措施之後,實驗一開始,水就立刻一邊逆時針方向旋轉一邊流出去了。謝皮羅教授的實驗室地處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水城,也就是說在北半球。
   在南半球和赤道上的實驗
  兩年後,英國皇家學會的特別會員A·M·比尼博士決定在劍橋大學的工科實驗室裡用一個直徑5英尺,深3英吋的水槽試一下,看能否得到和謝皮羅教授相同的結果。
  但是,剛一著手就失敗了。水平靜下來還不夠3個小時,情況就大告不妙。在排水管上安上特別的調節裝置卻帶來了不良的後果。從城裡水管送來的水有泡沫,放置24小時後仍然如此。而且從水槽上面的天花板縫隙裡又有風吹進來,天寒地凍時,水會自然而然地旋轉起來。比尼博士看到這些後就對這個最初的實驗不再抱有希望了。
  在進行第二次準備時,他照舊竭盡全力做到放水時不受任何外界影響。為了防止灰塵和門縫風的干擾,在水槽上面一直蓋著兩塊聚乙烯的蓋板。要瞭解水槽內的狀況時,則通過這兩塊蓋板間的縫隙進行觀察。由於擔心在實驗室中有加熱效應,所以一律不用電燈,而依靠從北窗射入的自然光。
  為了讓水保持穩定。比尼博士最低限度將其放置21小時,有時甚至長達三天。採取了這一系列措施之後,這個實驗就大功告成了。我們又看見了和上面一模一樣的情況,它完全證實了謝皮羅教授的實驗。比尼博士進行了15次實驗,每次水都是逆時針方向捲成漩渦的。
  由於能夠預測到研究的下一個階段,科學家們無不欣喜若狂。此後不到一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實驗報告便公諸於世。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參考了謝皮羅教授和比尼博士的經驗,採用的圓型水槽直徑6英尺,深9英吋,中心處開有排水用的小孔。他們用的不是金屬容器,而是三合板製成的。這樣可以防止在水槽的不同部位出現溫差,盡量減少因此而形成漩渦的可能性。
  準備就緒之後,灌水一結束,五位科學家就用三合板把天花板上的換氣孔堵住,再用薄塑料板蓋住三合板。水槽用兩塊三合板蓋好,只留觀察用的窄縫。隨後他們離開房間,擱置18小時讓水穩定下來。
  再進來時,大家盡可能動作迅速,關上房門。那麼他們看到些什麼呢?水始終一邊順時針方向旋轉,一邊從排水孔流出去。也就是說,從上面看下來是向右旋轉的。
  在這些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家們做過實驗之後,我們就可以很有把握地說,澡盆裡的水在北半球是向左、在南半球是向右捲成漩渦流出去的。
  在肯尼亞的一個小城鎮納紐基有一家樸素無華的旅館,然而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則是澡盆的排水孔恰好在赤道上。做實驗時,先將澡盆的水灌滿,水面撒上一些五顏六色的碎紙片。拔去塞子後,這些紙片並沒有朝著某個方向旋轉,而是一直被吸進排水孔去了。
   傅科擺和陀螺儀
  暫且不提在肯尼亞的耳聞目睹,但是人們或許會問,在美國、澳洲以及英國等地的這些費時耗日的努力,到底有些什麼作用呢?這樣的科學研究是不是勞民傷財?
  對於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來說,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這些考慮周到的實驗,例如只是讓水槽的水流動一下,乍看起來彷彿一錢不值,其實它卻關係到一條普通的原理,涉及到地球的自轉。
  假定讓某個人站在赤道上,他腳下的大地以每小時1000英里的速度向東方移動。同時另一個人站在遙遠的北方,由於他離地軸的距離較近,所以他腳下的大地向東方移動的速度要慢得多。
  例如,英格蘭不過以約700百英里的時速向東方移動。那麼請想像一下,一個大得驚人的水槽,一頭擱在赤道,另一頭卻擱在格林威治,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南端的水當會比北端的水移動得快。因此,只要有機會拔去水槽塞子,水必然會逆時針旋轉。
  要感受到腳下的大地正在旋轉或許要有點特殊的才能。不過,如果腦瓜靈巧一點,做個實驗證明一下,倒也並不困難。
  事實上,早在1850年,讓·傅科就曾在巴黎做過這樣的實驗了。他用一條長長的細繩子繫住重錘,掛在高高的天花板的鉤子上,地板上畫上一個像日規那樣標上刻度的圓圈,重錘剛好對準圓心。不久它就會在1~180度之間擺動,繼而轉至2和182度之間,3和183度之間……
  事實上,就在重錘自由地前後擺動期間,重錘下方的地球正在自轉。由於重錘順從其本身的趨勢,自由地擺動,沒有理由會因地球的旋轉而扭歪。因此,可以說,重錘一直朝著一定的方向擺動,在旋轉的是把它下面的圓勾劃出來的地面。
  為了表示對發明者的敬意,這個擺動重錘的方法今天就稱做傅科擺。
  1852年,傅科又進行關於陀螺儀的實驗。又是一鳴驚人。一個旋轉的陀螺,遵循同樣也支配著宇宙間星球的法則,像自轉的地球那樣獨立運動。對此,人們無不驚歎不已。
  在傅科的實驗之後問世的陀螺羅盤,由於不受船舶和飛機上金屬的影響,與使用磁鐵的羅盤相比,自然勝上一籌。把陀螺羅盤接上與舵聯動的馬達,從而組成自動操縱裝置,也不需要非凡的才智。利用這種裝置操縱船舶飛機,卻要比駕駛員高明得多。
  同樣道理,今天之所以能夠發射火箭,使其繞月球飛行之後返回地面,也是因為陀螺儀的旋轉環按照宇宙的力學法則運動的緣故。
   掌握知識的樂趣
  科學不過是有系統地組織起來的好奇心。在獵奇探秘這一點上,一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和今天的科學家並無多大差異。1850年,讓·傅科老是望著從40英尺高的天花板上掛下來的重錘擺來擺去,他並沒有得到別的什麼東西。但是,在天花板啊、傢俱啊、人啊等等和地球一塊旋轉的過程中,他卻發現了擺錘沒有受到這些影響,依然有規則地前後擺動。傅科從中亦得到了莫大快樂。
  過了100多年,波士頓的謝皮羅教授,劍橋的比尼博士,悉尼的澳大利亞學者等,開始仔細觀察從水槽流出的水,他們也都為稱做科學的好奇心的魔力所驅使。當時,他們從中得到的,也不過是知道了發生些什麼後所帶來的純粹的歡快而已。
  然而,傅科的實驗結果卻導致了航海、航空用陀螺羅盤以及火箭導向裝置的問世。有關從澡盆裡流出的水會旋轉的知識則為我們打開了理解低氣壓的途徑,雖然還未必能預言可以駕馭它,儘管有一部分人對此深信不疑。低氣壓也同樣是一種漩渦。差別僅僅在於,澡盆的水是往下流出的,而流入低氣壓的空氣是向高空升去的。

Author :馬格納斯·派克
Provenance :生活中的奧秘

零度經線是怎樣誕生的?
  為了航海和天文學研究的需要,英國於1675年在倫敦附近建立了格林威治天文台。眾所周知,近百年來世界各國的時間都以格林威治時間為標準換算成世界時間。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零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線。
  凡是去倫敦的人都想到天文台去遊覽一次,親自用腳去踏一踏零度經線或者騎在零度經線上,使身子的一半在東半球,另一半在西半球,留下一張有趣而又有意義的照片。
  零度經線本來可以從地球上任何一點作為起點,為什麼偏偏選中了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一點做為起點呢?
  19世紀80年代初以前,各國都有本國的時間標準。例如,法國以巴黎天文台為標準確定法國的時間,俄國以普爾可夫天文台(今列寧格勒附近)的時間為標準,美國則以華盛頓的時間為標準。由於各國時間標準不同,給國際上的活動造成了許多困難。為了消除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了有27個國家參加的會議,討論一個關於確定地球經線和時間的統一制度。經過3個星期的爭論,會議通過一項決議。決議條文寫道:大會建議出席會議的各國政府採納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中心儀的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
  會議通過採用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也不是順利的。當時存在一些爭論,如有人主張以意大利的羅馬,有人主張以阿拉伯地區的耶路撒冷,有人主張以埃及的吉薩大金字塔作為本初子午線的起點。但因這些地方的條件均不如英國,又加之美國堅持,最終還是確定了以格林威治為起點。
  從1884年華盛頓會議後,經過了一段時間,以格林威治為起點的本初子午線才逐漸為世界所承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事法庭強令英國所有船隻使用以格林威治作為本初子午線起點的時區體制,這對履行華盛頓協議起了決定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飛機的轟炸,格林威治天文台遭到嚴重破壞,因而不得不另選台址。1948年英國決定搬遷天文台,1953年正式搬遷到倫敦東南70公里的赫爾斯特蒙索(HezstmonceuX )城堡(位於東經0°20′25〞),而本初子午線仍以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舊址的經線為準。

Issue : 總第 21期
Provenance :《ABC》

每天讀15分鐘
  假定你是一個中等水平的讀者,你可以以每分鐘300字的速度讀一本一般性的書籍。就多數小說、傳記、遊記以及有關個人愛好和興趣方面的書而言,每60秒鐘讀300字,不僅理解而且能夠欣賞,對你來說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儘管數學統計並不總是有實用價值,但也不妨看看下面這些數據:假如一個中等水平的讀者讀一本一般性的書,每分鐘能讀300字,十五分鐘就能讀4,500字。一周七天讀31,500字,一個月是126,000字,一年的閱讀量可以達到1,512,000字。而書籍的篇幅從60,000字到100,000字不等,平均起來大約75,000字。每天讀15分鐘,一年就可以讀二十本書,這個數目是可觀的,比從美國公共圖書館借書的人們的閱讀量大三倍,然而這卻並不難實現。
  威廉·奧斯羅爵士是當代最偉大的內科醫生之一。當今很多顯赫有名的醫生都曾是他的門生。幾乎所有目前行醫的醫生都是他的醫科教科書培養出來的。
  人們認為,他的傑出成就不單單是由於他有著淵博的醫學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且因為他具有豐富的一般知識。他是一位很有文化素養的人。他對人類歷代的成就和思想成果很感興趣。他很清楚要瞭解人類最傑出成就的唯一方法是讀前人寫下的東西。但是,奧斯羅有著一般人都有的困難,而且困難要更大。他不僅是工作繁忙的內科醫生,在醫學院任教,同時還是醫學研究專家。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的幾個小時以外,他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中所有其他時間都理所當然地被上述三項工作佔去了。
  奧斯羅很早就想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他把每天睡覺前十五分鐘用來讀書。如果就寢時間定為晚上十一點,他就從十一點讀到十一點十五分。如果研究工作進行到兩點,那麼,他就從兩點讀到兩點十五分。他一旦規定這麼做,在整個一生中就再不破例。有證據說明,在一段時間之後,他如果不讀上十五分鐘書就簡直無法入睡。
  在奧斯羅的一生中,他讀了數量相當可觀的書籍。半個世紀,每日閱讀十五分鐘,算算看,這總共是多少本書。試想,在一個人一生中,可能培養多麼廣泛的興趣,可能涉及到多麼豐富的學科。除醫學專業以外,奧斯羅涉獵範圍十分廣闊。由於他養成了每天閱讀十五分鐘的習慣,他得以在專業之外,發展了他的業餘專長。他極好地解答了我們每一個工作繁忙的人必須回答的問題——如何才能找到時間讀書。
  解決的辦法並非一定是就寢前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或許是一天的其他什麼時間。即使在排得最滿的時間表中,大概也會有不止十五分鐘的空餘時間在什麼地方藏著。
  在二次大戰的最後一年,在我服役期間,我發現在我所在的中隊裡有一個一等兵異乎尋常地知識淵博。他服役期間的讀書量簡直大得驚人。我對他讀書的方法很感興趣。每天,士兵們都要進行一個小時的隊列操練。在這一小時當中,起碼要有一段比較長的休息時間。我第一次去操練場的時候,驚奇地發現「稍息」令下達後,在長長的隊列中,有一個人掏出一本袖珍的簡裝書,站著讀了起來。
  後來,在和他交談中發現,從童年起,他就養成了在衣袋中裝本小書的習慣,每逢空閒時就拿出來閱讀。他發現在等待的時候,有本書特別有用,使人心情輕鬆。我們大家每天都要等吃飯,等坐車,等看病,等理髮,等電話,等約會,等待演出開始,或是等待別的什麼事情發生。在這些時間裡,他找到了每天閱讀用的十五分鐘,甚至不止十五分鐘,從而獲得了一年的二十本書,一生中的一千本書。
  沒有任何一種普遍適用的公式。我們每個人必須找出自己的每天十五分鐘。最好是每天有固定時間,這樣所有其他的空閒時間就都是額外的收穫了。找到額外閱讀時間的機會確實是很多的,而且是意想不到的。昨天晚上有位朋友不請自到,使得橋牌桌上多了一個人,我手邊恰好有一本簡裝書,使得我儘管沒有打成橋牌卻也過得很愉快。
  唯一需要的是讀書的決心。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一定能找到這十五分鐘。同時,一定要手邊有書。一旦開始閱讀,這十五分鐘裡的每一秒都不應該浪費。事先把要讀的書準備好,穿衣服的時候就把書放在衣袋裡,床頭放上一本書,洗澡間放上一本,飯桌旁邊也放上一本。
  這樣你一定會每天讀十五分鐘書。這意味著你將一周讀半本書,一個月讀兩本,一年讀二十本,一生讀一千本或者超過一千本。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博覽群書的辦法。

Author :路易斯·紹爾斯
Provenance :英語世界


夕陽無限好
  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天母親帶我去逛市集。我走失了,找來找去找不到她,只得獨自走回去。我東投西奔,指望撞見認得的東西。但到處全是陌生的房屋,看起來都像閉門卻掃、閒人莫入的樣子。我不敢敲任何一家的門,走到荒僻空地上的一棵樹旁,筋疲力盡地倒在地上就睡著了。
  醒來已是黃昏。層陰沓至,早夜的初昏正在滲入左鄰右舍。落日淡淡的殘照染紅了煙囪和屋頂。指顧間,天色漸漸暗得成了一片澄郁參半的深藍,幾乎像暮夜一般,第一顆明星出現了——我有求必應的星宿,果然又在那裡。
  驟然間,我的天地豁然開朗了。這是我們求願、洗臉、父親回家、嬰孩洗澡的神妙的當兒——這是愛心四溢的時刻。我坦然跑到最近的一家人家叩門。不到一小時就平安回家了。
  父母問我,為什麼等了這麼久才去求助。我說不出理由。至今還是說不出,只能說黃昏對我的魅力仍然存在,能祛除我的恐懼,振奮我的情緒。一到黃昏,我就比較膽壯。
  不說別的,單說燈光就亮起來了——可親的燈光。冬天彤雲密佈、漫天大雪的傍晚,你踽踽步行回家,可曾乍見街燈靜靜地亮起來而覺得驚喜?剎那間,街燈排列在路旁,就像瞬息萬變的天使,閃爍著霜也似的光輪,一路呵護,你便走得泰然無恐了。
  黃昏是歸家的時候,是飢腸轆轆想吃晚餐的時候。勞利·李提起幼年在英國小鄉村的往事,興奮地寫道:「太陽下山了。我們跑腿辦事或在田野裡亂撞了一天,回到那煙霧騰騰,溫暖的廚房。歸途中踏著路上每一塊石頭,渾身的骨頭都快活得震顫。」
  傍晚回家固然很好,可是在黃昏出發,趣味之佳也不相上下。從白天到黑夜那一段寶貴的過渡時間,暗藍色的天空似乎洋溢著魅力,尋幽探勝的機會顯然就在眼前。在這時乘火車到城市去是不能再好的了。或者在麻雀欲睡,吱吱細語,夜蟲初醒,唧唧爭鳴的時候,在靜悄悄的鄉間小徑裡漫步,也其妙無比。你且去聽聽蟋蟀的低吟吧!
  在這時徜徉於附近一帶,就覺得有什麼事要發生似的。向燈燭輝煌的窗子望進去,人人似乎都在作什麼準備。俊俏的少女對鏡化妝。男孩子為客廳的壁爐生火。瞧!隔壁那屋子裡,雍容華貴的太太在點蠟燭,家裡晚上要有宴會。
  這當兒,落日的餘暉倒映在池塘裡,半掩在小山或你家穀倉後邊,或者在屋角流連,這些景色幾乎你已遺忘。等你再去回顧,已經消逝了。
  到外邊去……到某處去與夜相見……
  小孩子從屋裡跑出去,在暮色蒼茫中捉迷藏,多快樂啊!時間越晚,這個遊戲越難玩,也越有意思。「我看見瑪麗了!」可真是瑪麗?還是幻象?魅影?
  一絲綠裡帶黃的光芒乍閃即逝,接著又一絲。那是螢火蟲!快去捉啊!男孩子和女孩子飛跑,喧嚷,火辣辣的面頰拂著涼潤的清風。他們在河邊往返呼問:「你捉到一隻了嗎?」「我捉到的比你多!」
  情侶攜手漫步,絕不理睬那三五成群的小孩子。我們鎮上有一條俯臨小瀑布的木橋,是幽期密約的勝地。年輕的情侶常在那裡見面。他們憑著橋欄,把一粒鵝卵石或一片樹葉投在瀑布裡,或在河邊皂莢樹下徐步。木橋快讓夜色籠罩的時候,再從橋上經過,走回家去。
  「有一天我會在日落時和你相會,像以前那樣。」一個兵這麼寫信給他的情人。她把信裡的話告訴了我。那天傍晚,我看見她獨自佇立在那木橋上。在往事知多少的暮色中,她在橋上站了很久,把鵝卵石投在水裡。
  我有個朋友,晚餐後常在陽台上獨坐。「我愛黃昏的氣息。」一次她告訴我。這句特別的話我一直沒忘記。
  此後在黃昏,我便不能自已地領悟到季節不同的氣息。我領悟到3月裡空氣中初透微熏的清新。我領悟到秋天野火飄過我們市鎮的煙味,不禁勾起了鄉思。隆冬,天上的紫靄變幻,閃爍著石英色冰涼的光芒。我掃去一層薄雪,倚著掃帚,在台階上小立,覺得黃昏的風,銳利有如鋒刃。
  冬天的黃昏,似乎最能引人入勝。海軍上將李佳德·布爾德敘述南極羅斯冰障4個半月長的長夜將臨情景,寫道:「銀綠色、長蛇似的極光,在東北方很文靜地翕張、顫動。白晝即將終了,黑夜正在誕生——但卻非常安靜。在這一剎那間,人與宇宙成為一體,絕無可疑。我不由得不深信:這整個現象一定有一個意義,而且與人息息相關。」
  在黃昏無際的藍靄中,人也許能超乎碌碌旋轉的地球之外,而領悟到宇宙的奧秘和意義。

Author :E·S·HILL

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父子
   老施特勞斯:辛酸的童年
  1804年3月14日,第一個約翰·施特勞斯降生了。當時,助產士為冰雪所阻而姍姍來遲。倘若再晚一步的話,這個羸弱的小孩就和這個世界無緣了。
  孩子的父親叫弗朗茲·施特勞斯,他在多瑙河的沙洲上經營一家小酒菜館,在他第二次結婚後不久,就浮屍於多瑙河之中,人們紛紛猜測他是自殺而死的。
  約翰在7歲時就沒了親娘。如今父親一死,他就只好在那個小酒店裡和繼母一起度日了。日後,繼母不免再醮。幸好繼父戈爾德是一個和藹的人,他倒很喜歡約翰。
  那時,常有一些走街串巷賣藝的樂師被招進酒店來演奏。音樂之聲為約翰開拓了一個精神上的樂園。戈爾德留意到孩子對音樂的迷戀,於是在約翰聖名日的那天,他送給孩子一把小提琴作為禮物。這把提琴比玩具好不了多少,可是不久,約翰發現在提琴的兩個「f」形孔裡灌些啤酒進去,就多少可以改善一下它那乾澀的音色。在學校裡,他總是把這把提琴放在課桌底下,短短的課間休息時間,他也要拿起琴拉上一陣子。由於那把提琴時時讓他分心,他的學習很糟糕。
  13歲那年,繼父認為這孩子應當學點手藝了,他把約翰交給了一個書籍裝訂匠。但約翰不願幹這種活計,他又哭又鬧,師傅把他關進了貯藏室。裝訂匠的妻子有點可憐這個桀驁不馴的孩子,趁她丈夫不在的時候,把約翰放了出來。約翰抓起他的提琴就逃跑了。他朝維也納森林奔去。那裡有不少的酒店客棧,他相信靠自己的小提琴是可以掙一口飯吃的。整日的奔波和過度的興奮,約翰感到非常疲乏。懷抱著心愛的提琴,竟在綠草如茵的山坡上沉沉地睡著了。
  也許是命運的巧合吧,一個名叫赫爾·波利揚斯基的音樂家暮出散步,在這兒發現了酣睡的約翰。音樂家對那把玩具似的提琴頗有興趣,他搖醒了孩子。不一會,兩人就興致勃勃地暢談起音樂來了。約翰算是頭一回遇上了一位知音。波利揚斯基對這孩子的天分很有信心,他答應免費為約翰授課。音樂家說服了約翰,要他回家去,並答應去向他的繼父說情,讓孩子選擇音樂家的生涯。
  在老師的指點下,約翰以一種近乎天授的才能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種種技法,而且很快就超出了波利揚斯基所能教授的範圍。15歲時,約翰就成了維也納最著名的舞會樂團——邁克爾·帕默樂團的一名小提琴手。
   嶄露頭角
  在帕默樂團,約翰和很有才華的音樂家約瑟夫·蘭納成了朋友。隨後,蘭納自己拉起了小樂隊,約翰任小樂隊的中提琴手。
  他們這個簡陋的樂隊只能在小咖啡館演出,所得的報酬時常還不足以餬口。施特勞斯是小樂隊中最年輕的成員,每次演奏結束後,他還得拿著盤子請顧客施捨,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
  終於,苦盡甘來。把蘭納悅耳的音調和施特勞斯抑揚的節律揉合在一起,使他們的作品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而又富有魅力的風格,很快就贏得了公眾的稱譽。
  當然,樂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蘭納創作的圓舞曲。每逢一些特殊場合,蘭納還得臨時譜寫一段新的樂章。一天,蘭納病了,他請施特勞斯去帶領樂隊排練。
  「可那段新樂章怎麼辦呢?」施特勞斯驚訝地說。
  「那你就不會自己譜寫一段嗎?」
  施特勞斯的第一支圓舞曲就以蘭納的名義上演了。聽眾們對這一曲子的熱烈反應,使施特勞斯認識了自己的作品。不久,在維也納的樂壇上,他就和蘭納平分秋色了。
  蘭納的作品長於抒情,施特勞斯的樂曲雖然不及蘭納的那麼含情脈脈,但卻往往更扣人心弦。在報刊雜誌上,在咖啡館裡,甚至在大街上,人們都對這兩個作曲家的藝術風格議論紛紛,爭辯不休。由於公眾慣於將他們視為樂壇上的競爭對手,無形中逐漸就拆散了這一對朋友。
  1825年秋天,公開的衝突終於發生了。一天晚上,兩個朋友大打出手。一場混戰,把大提琴、倍大提琴都砸了,連飯店裡的大鏡子也被打得粉碎。
  幾天之後,施特勞斯感到很後悔,他作了一首「和解圓舞曲」,題獻給蘭納。但蘭納卻回報了一首「絕交圓舞曲」,其中還用了一段輓歌來作為序曲。此後,施特勞斯離開了樂隊。雖然兩位作曲家私下還是讚賞對方的才華,卻再也沒有一起露過面了。
  當時,施特勞斯在維也納已經嶄露頭角,向他獻殷情的輕薄女郎自然也就不乏其人,施特勞斯只是與之周旋而已。可是有一位美麗的黑色姑娘——安娜·斯特萊姆卻吸引了施特勞斯的注意。不久,他倆就結了婚。
  1825年10月25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世了。當時,這位年輕的父親如果能逆料他兒子的名聲將很快超出自己的話,那麼也許他就不會讓兒子沿用他自己的教名了。
   成功的事業 破碎的家庭
  與蘭納分手後,約翰又重整了旗鼓。他不斷收到演出的約請,經常應接不暇。隨著演出約請的日益增加,施特勞斯樂團也就不斷地擴大和分組。到1830年,樂團已發展成了8個樂隊,受聘用的樂師有200名之多。晚上,施特勞斯常常是坐著馬車從一個舞場趕到另一個舞場,去指揮一段圓舞曲,然後奮力擠出敬慕他的人群,跳上馬車又向另一個地方疾馳而去。每每要到凌晨3點鐘光景,他才能回到家裡。
  來自萊比錫的一位記者為他的報紙寫下了這麼一段令人矚目的報道,從而使得施特勞斯的名聲越過奧地利的邊界而廣為傳揚:
  「……在綵燈繽紛的樹下和拱廊中,擺開了許許多多的座席。人們坐在那兒吃喝談笑,傾聽音樂。樂隊在他們中間演奏著時興的圓舞曲,令人迴腸蕩氣。在指揮席上,站立著那位『奧地利的拿破侖』——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之於維也納人,猶如拿破侖的勝利之於法國人一樣。要是維也納人也有那麼多的大炮,那麼他們一定會在斯伯爾舞廳前,為他立一座『旺多姆圓柱』的……。
  「在舞池中,男人們緊緊地摟著他們的女伴,合著樂拍,翩翩起舞,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他們不停地跳呀,跳呀,就是上帝也攔不住他們……」
  繼小施特勞斯之後,安娜又生了5個孩子,可是安娜卻並不幸福。她的丈夫夤夜不歸,不只是因為忙於演出,他還迷上了一個名叫艾米麗的女人。安娜向丈夫提出了最後通牒,可想不到施特勞斯卻乾脆收拾起東西,搬到艾米麗那兒去了。打這以後,除了每月供給500個盾的生活費外,施特勞斯和自己的家庭幾乎就斷絕了關係。
  1834年11月,施特勞斯開始了他的歐洲之行。他以精湛的藝術打破了古板的柏林人的偏見,繼而又征服了巴黎。樂團來到倫敦時,演出一開始很不順利。可是,後來在白金漢宮舉行的一次宮廷舞會上,行將登基的維多利亞公主隨著施特勞斯的樂曲,帶頭跳起了華爾茲舞——這對施特勞斯真是一個最有力的支持。打這以後,英國的紳士淑女們便也沒有顧忌了。樂團離開倫敦去各地演出,終於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在英國演出的後期,許多樂師都病倒了,施特勞斯自己也病得厲害,差點就要死了,他再三懇請醫生讓他回國。一路上,施特勞斯不住地譫言妄語,時常昏迷不醒,醫生都斷言他已經無望了。可是,施特勞斯終於挨到了奧地利。安娜從維也納趕來接他,這樣施特勞斯又回到了妻兒們的身邊。
  經過安娜的悉心護理,施特勞斯漸漸康復了。然而,當他不再要靠安娜照料的時候,他卻又一次遺棄了安娜,而去找艾米麗了。從此以後,施特勞斯就再也沒有踏進過他自己的家門。
   小施特勞斯:後生可畏
  早在6歲的時候,小施特勞斯就在家裡的鋼琴上彈奏出他自己構思的圓舞曲。兒子的音樂才能使得施特勞斯感到大為不安,他禁絕了孩子一切的音樂活動。可是安娜卻為孩子在音樂上的早熟而感到驕傲,她悄悄地記下了孩子的處女作。也許從那一天起,她就開始在設想一個向她丈夫報復的計劃了。她從菲薄的家庭生活費中省出錢來請教師,給兒子上音樂課,指望小約翰有朝一日能向他父親挑戰。
  小施特勞斯進入音樂界一事,他父親並非感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好多年前,老施特勞斯偶爾回家,看到兒子正在練習小提琴,竟蠻橫地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頓。從那以後,老施特勞斯就一直對兒子忌疑重重,深感煩惱。他讓他的經紀人赫希傳言警告維也納城內各大舞廳,倘若有誰接受小施特勞斯在彼處演出的話,那麼圓舞曲之王本人就將從那家舞廳絕跡。小施特勞斯被各大舞廳拒之於門外,只好到城郊的一家咖啡館的花園裡去舉行露天音樂會。
  好事者將小施特勞斯樂隊排練的消息傳給了他的父親。盛怒之下,老施特勞斯宣佈在那同一天晚上他也將舉行一場音樂會。但到後來,他得知自己的音樂會票在黑市上還不如他兒子那邊的票吃香,則又取消了舉行音樂會的計劃。老施特勞斯狂怒不已,終於病倒了。
  忠心的赫希深為圓舞曲之王的健康擔憂,居然想出了一個富有戲劇性的計劃。他組織了一些人準備去小施特勞斯的音樂會搗亂。
  演出的那天到了。人們早早地出城,向郊外的咖啡館蜂擁而去。一大群沒有買到票的人聚集在場外,急不可待地吵著要擠進去,以致地方當局只得出動騎警把咖啡館圍了起來。在花園後邊的拱廊裡,坐著安娜·施特勞斯,她似乎是在為兒子祈禱。
  和他父親在巴黎的首場音樂會一樣,小施特勞斯這天的第一個節目也是法國作曲家奧柏的一首歌劇序曲,這似乎是遵循一種家庭的傳統。小約翰並沒有為聽眾稀稀落落的掌聲而感到沮喪,他知道人們來這裡是將他當做一位作曲家而和他父親相比較的。
  接下來演奏的是他創作的一支圓舞曲——「母親的心」,這是小施特勞斯獻給他媽媽的一曲頌歌。美妙的樂曲使得聽眾欣喜若狂,壓倒會場的掌聲淹沒了赫希那一夥人的噓聲。人們爬上椅子,揮舞著帽子、披巾、手絹,掌聲、喝彩聲經久不息。而另一支圓舞曲「理性的詩篇」,在如癡似醉的聽眾們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覆演奏了十幾次之多,這真是亙古未有的事。
  使幫手們困惑不解的是,連赫希也興高采烈地鼓掌歡呼起來了。誠然,赫希是老施特勞斯的朋友,而且還與之有著經濟上的利害關係,但是他更忠實於音樂藝術,對於任何真正的藝術家,他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歡迎。
  最後,在成功的喜悅之中,小施特勞斯神采奕奕、容光煥發地示意,請大家安靜下來,樂隊重又奏起柔和的樂章。當輕柔的樂聲在夜空中迴盪時,聽眾們面面相覷,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這不是老施特勞斯最負盛名的那首圓舞曲「萊茵河畔的迷人歌聲」嗎?在這首樂曲的抒情部分,小施特勞斯又加入了這麼一種柔情蜜意……隨著樂曲的展開,聽眾逐漸明白了這段插曲的深意。小施特勞斯演奏他父親的這部作品不僅是作為子女對父輩的敬意,也是作為一種祈求,請求他父親的寬恕。這使聽眾們不由得熱淚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在動盪的歲月裡
  1848年3月,維也納爆發了革命。與整個城市一樣,施特勞斯家也分成了兩派。老施特勞斯站在保皇黨一邊,小施特勞斯則站到了起義者一邊。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父子倆誰也沒有什麼堅定的政治信念。父親成了保皇黨不過是因為過去常在御前演出;而他兒子的立場不過是出於對他一些朋友的同情,這些年輕人只是希望趕走獨攬大權的首相梅特涅,而讓哈普斯堡王朝回來實行憲政。
  在那些動亂的日子裡,父子倆都掛上了軍樂團作曲家兼指揮的職銜。為了鼓舞保皇黨分子的士氣,老施特勞斯寫了好些輕快的軍隊進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拉德茨基進行曲」。但是小施特勞斯的作品則賦有革命的標題,如「自由進行曲」、「學生進行曲」、「街壘之歌」等等。
  維也納的起義最終失敗了。但富有戲劇性的是,小施特勞斯受到了人民的歡迎;而老施特勞斯卻就此一蹶不振了,很多人對他支持保皇黨表示憤慨。在絕望中,老施特勞斯帶著他的樂團離開了維也納,去尋找昔日公眾對他的那種崇拜。可是,這一希望也成了泡影。在布拉格、慕尼黑、海德堡,到處都遭到了人們的反對,甚至還收到威脅和責罵他的信件。
  他重返維也納的時候,政治氣氛已經大大緩和了。人們對老施特勞斯已不再懷恨。他的音樂會依然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老施特勞斯卻時常顯得心煩意亂、茫然若失。在這以後幾個月裡,他一直是鬱鬱寡歡,離群索居,他那種致力於音樂事業的堅韌、熱情、活力,那種迷人的靈感、生氣,似乎一下都消失了。
  他對兒子的態度也變了。雖然他和兒子以及他合法的家庭依然沒有接觸,但是怨恨已經消失。他甚至暗暗為自己兒子在音樂上的成就而感到驕傲,渴望同兒子握手言歡,但他那倔強自尊的秉性卻使他無法做到這一點。
  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勞斯被猩紅熱奪去了生命。當他兒子聞訊趕來時,卻發現父親赤裸的屍體已從一張空無一物的光床上掉到了地板上。箱櫃抽屜均被洗劫一空,艾米麗已把所有能拿走的東西——甚至連死者身上穿著的睡衣和床上的被褥——全部席捲而去。
  兩天以後,老施特勞斯的靈柩被抬到了莊嚴的聖斯蒂芬大教堂。整個維也納有十萬人來為他送葬,各處鐘樓上幾百口大鐘齊鳴,哀聲在空中不住地迴盪。在送喪的最後一程,施特勞斯樂團的成員們把他的靈柩從四匹黑馬牽引的靈車上移下來,抬上肩膀,一直送到卡倫堡多勃林教堂的墓地。當年,作為一個立志要成為音樂家的少年,他從書籍裝訂作坊逃到此地,就是躺在這一片芳草如茵的山坡地上。
  
   「藍色的多瑙河」
  1862年8月27日,小施特勞斯同年長10歲的歌唱家吉蒂結了婚。婚後,小施特勞斯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只有少數幾個密友偶爾造訪,他招待客人的方式則是大家一起安靜地打上一盤檯球。妻子的財富使他得以從日常的演出中完全解脫出來,悉心致力於作曲。
  在世界上所有的圓舞曲裡,「藍色的多瑙河」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傑作。小施特勞斯創作這首世界名曲的靈感來自於一篇描寫愛情的詩歌,其中有一句「多瑙河,美麗的藍色多瑙河」。詩句那流暢的音節使他受到了強烈的感染。當時,小施特勞斯正在為維也納男聲合唱團創作一首聲樂曲,他就將「藍色的多瑙河」作為那首男聲合唱曲的標題,而且把它化入了樂曲的序奏之中,使人們在樂曲一開始就能聯想起這條汩汩奔流的大河。說來奇怪,這部日後成為維也納音樂標誌的不朽名作,在初次與聽眾見面時,卻被認為是小施特勞斯為數不多的一次敗筆。聽到演出失敗的消息,小施特勞斯倒一點也不在乎,當時,他只是咕噥了一句:「嗯,那就讓它見鬼去吧。」要不是小施特勞斯在這之後不久,應邀赴巴黎參加國際博覽會,那麼「藍色的多瑙河」很可能就會湮沒在他為數眾多的樂稿之中而被人遺忘了。
  在巴黎,開辦不久的《費加羅報》要為小施特勞斯做廣告,有個編輯建議說,一支巴黎人未曾聽到過的新曲肯定能使他的音樂會大大增色。這時,小施特勞斯想起了「藍色的多瑙河」,他就打電報到維也納去要那份樂譜,並且將它改編為管絃樂曲。
  真要感謝《費加羅報》的編輯,「藍色的多瑙河」在巴黎的首演,竟成了這屆博覽會一大轟動事件。在博覽會壯觀的大廳裡,小施特勞斯把他的絕代佳作奉獻給了數以千計的聽眾。這一次能成功嗎?
  隨著那隱隱約約的序奏音樂的展開,「藍色的多瑙河」充滿激情的旋律就如這美麗的河流一般,跌宕起伏,奔流瀉出,終而又漸漸歸於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寧靜之中……樂曲結束了,可聽眾們卻依然陶醉在樂曲的氣氛裡——一陣靜默之後,忽然爆發了滿場的歡呼喝彩……
   新大陸軼事
  在小施特勞斯的軼事中,可以說沒有哪件比他1872年的美國之行更妙的了。
  那時,「藍色的多瑙河」已使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名字在美國也是家喻戶曉了。波士頓和平節的組織者向他發出邀請,請他到馬薩諸塞州指揮他的作品的演出。可是小施特勞斯對於遠涉重洋頗有顧慮。最後,也許是高達10萬美元的酬金使他克服了任何對水的畏懼。
  波士頓和平節的主辦者是一些過分熱情的人士。小施特勞斯第一次來到排練場,他一踏進那裡就看到了一支真正的音樂大軍——近兩千名樂師和一個兩萬人的巨型合唱團,樂隊還增配了一個由大小鐵砧、火警鐘和參差不齊的鋼軌掛在木架上搞成的「編鐘」,以及一個直徑為18英尺的「鼓王」所組成的打擊樂器編組。在這支音樂大軍面前,小施特勞斯站在一個很像瞭望塔的高台上,幾十名副指揮用望遠鏡注視著他,再把他的每一個動作轉達給自己下轄的演員。遇到強拍,整個樂隊就像大炮似的一頓亂轟,素來強調音節準確的小施特勞斯這下可真是只能望天興歎了。
  他的第一個衝動是想取消演出,但是有人警告他說,美國人是不許別人掃他們興頭的,而且往往會用私刑來報復。小施特勞斯寫信回維也納說:「要是拒絕指揮的話,那我將付出生命的代價。」於是,他只好將整個演出視為一場笑劇而已。
  在10多萬觀眾面前,小施特勞斯指揮了十幾場這種亂哄哄的演出,可美國人卻對此大為讚賞。在美國的短暫逗留期間,小施特勞斯成了轟動一時的英雄人物。婦女們竟相索取他的頭髮珍藏起來,引以為榮。小施特勞斯的男僕則熱心地送給她們一個個撒過香水的信封——裡邊都裝有一、兩根從小施特勞斯那條紐芬蘭狗身上剪下來的黑色鬈毛。
   生活的波折
  隨著歲月的流逝,小施特勞斯的感情也起了變化。他與吉蒂之間融洽的關係逐漸黯淡下來了。
  1876年秋天,一個小伙子登門來找吉蒂,他叫她「媽媽」,並向她要錢。小施特勞斯並不知道吉蒂除了和特德斯珂伯爵生了兩個女兒以外,還有別的什麼孩子。他把那個小伙子趕了出去,吉蒂當時也沒說什麼,可是後來,她卻聽憑她兒子的勒索。第二年4月的一天,小施特勞斯外出晚歸,發現吉蒂已被人殺死在家裡。
  妻子的驟死在精神上對小施特勞斯打擊很大,他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懼,便魂不守舍地跑到意大利去了。甚至連吉蒂的葬禮他也沒有參加,由他的弟弟愛德華料理喪事。直到幾個月後,他才有勇氣回到維也納。這個曾經是有著火一般激情和超凡魅力的小提琴國手,停止了拉琴,而且以後再也沒有重操琴弓。
  然而,小施特勞斯不能沒有愛情,那是使他戰勝恐懼,戰勝死亡的精神依賴。不久之後,他又一次結婚了——那是同一個來自科倫的姑娘,26歲的安琪麗卡。
  有一時,小施特勞斯和他年輕漂亮的妻子成了社交晚會上引人矚目的對象,小施特勞斯也為之喜形於色。可是,安琪麗卡既沒能生孩子,又幹不了什麼有意義的工作。她經常感到百無聊賴,生活沒趣。她越來越嫉妒約翰的才華,小施特勞斯專心致志於工作,安琪麗卡卻認為這是在故意冷落她。她不甘寂寞,於是開始另求新歡了。
  對於安琪麗卡的醜行,小施特勞斯不置一辭。不管他為此忍受了多大的痛苦,他卻沒有對誰進行報復。就人們所知,他既沒有申斥她,也沒有和她爭吵,後來安琪麗卡只是悄然地離開了這個家。
  安琪麗卡走了,小施特勞斯心煩意亂。他還得找一個伴侶。正巧,他的一個熟人去世了,遺下一位風姿楚楚的寡婦,年僅21歲。阿黛爾是一個銀行家的女兒,有過很好的教養,小施特勞斯對她十分傾心。阿黛爾死了丈夫,和她幼小的女兒一起也覺得孤獨,她感激地接受了小施特勞斯的關心和愛情。1883年8月15日,小施特勞斯和阿黛爾在科堡結婚。
  小施特勞斯此時已經58歲了,但是對阿黛爾的愛情卻使他恢復了青春的活力。幾乎每天他都要給阿黛爾寫上幾句情意綿綿的話。在去劇場指揮一場演出之前,他會留下這麼一個短箋:「親愛的阿黛爾!我要把樂曲的速度由莊嚴的慢板改為輕捷的快板,這樣我就可以快點回到你的身旁和你親吻。你的約翰。」
  阿黛爾把小施特勞斯從抑鬱憂傷中解救了出來,她使小施特勞斯安然地度過了晚年。
   終 曲
  在他一生的最後那些年裡,小施特勞斯每天都在寫曲子,他為自己依然是那麼精力充沛而感到高興——像他這個年紀,這確實是難得的。
  1899年5月奧地利傳統的聖母升天節那天,特別安排了一場「蝙蝠」的演出,這是小施特勞斯在歌劇領域中極負盛名的一部代表作。74歲高齡的小施特勞斯親自指揮歌劇的序曲部分。他以青年人的那種活力,不顧大汗淋漓,一心投入到音樂中去了。演出之後,他沒有坐馬車,而是從歌劇院步行回家,他要放鬆一下這愉快演出的勞頓,想領略一下這怡人的春天氣息。
  5月的維也納,紫丁香、金合歡的芳馨四處洋溢,大街兩旁的七葉樹開滿了白色的花兒。小施特勞斯漫步在這綠樹蔭下,「蝙蝠」的樂曲聲彷彿仍在他的耳邊迴響……可這卻是他最後一次漫步街上了。
  第二天,他發燒了,高燒一直不退。醫生告訴阿黛爾,小施特勞斯是得了雙葉肺炎。開始幾天,他披上厚厚的罩袍,一面打著寒噤,仍然伏案為他的第一部芭蕾舞曲「灰姑娘」譜曲。儘管高燒益甚,咳嗽不止,他也還是堅持下去。最後,他終於臥床不起了。6月1日,小施特勞斯已經昏迷不醒,開始說胡話了。阿黛爾講述了最後的情景:
  「……突然,他從床上坐了起來,痛苦地喘息著,一邊輕輕地哼起了一支歌,這是一支古老的歌曲,但是我以前從未聽他唱過。透過他那蒼白的嘴唇,傳來了輕柔的歌聲:
   『小朋友,我的小朋友,
  現在我們只得分手了……
  無論艷陽多麼明媚,
  終也有下山的時候……』
  「6月3日早上,他拉起我的手連連親吻,可沒有說出一句話來,到了下午4點15分,他躺在我的懷裡安然而逝了。」
  那天下午,維也納公園裡正在舉行一場音樂會。當一曲終了時,有個人上前對樂隊指揮克雷姆薩輕輕耳語了幾句,指揮默然片刻,爾後對第一小提琴手簡要地吩咐了一下,從他又將信息傳遍了整個樂隊。樂師們更換了譜架上的樂譜,絃樂手們在樂器上加了弱音器。
  聽眾悄聲低語,等待著他宣佈下一個節目,可是指揮什麼也沒說。在聽眾的竊竊私語聲中,樂隊奏起了留芳百世的「藍色的多瑙河」,速度是那麼的徐緩,音量始終沒有高出歎息的聲音……聽眾們明白過來了,爾後又默默地散去。就這樣,維也納獲悉了小約翰·施特勞斯去世的噩耗。
Author :漢野·范特爾
Provenance :《世界之窗》

縫紉機歷難記

  十八世紀末,紐約有一個名叫韓德的人,是第一個發明縫紉機的,但他發明的縫紉機並未公開,而是放在家中的一間閣樓裡,也從來沒有使用過。據說當韓德考慮把這種機器大批上市之後,一部機器可以抵四、五個工人,那些靠手工替人家縫衣服的女工豈不是要失業了?韓德這個基督教的忠實信徒一想到這,便把發明埋藏起來了。就這樣,縫紉機的問世又延後了將近五十年。
  大概到1847年左右,在波士頓有二個名叫何威的人,又發明了一種縫紉機。何威的家境不好,生活貧困。因搞這項發明費了五、六年的時間,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一研究成功,他就急著找人投資,準備大批生產。誰知,工商界對這種機器的反應很是冷淡:「現在我們的女縫衣工就用不完了,如果再讓這種速度快捷的機器加入生產行列,那些女工們怎麼辦?難道讓我們白白養著她們不成?」何威苦幹自己沒有本錢,而且家庭生計已難以維持,陷於無可親何之中。
  後來,何威把自己發明的縫紉機搬到大街上最熱鬧的地方,進行當眾表演,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他的表演雖然曾吸引許多小市民的好奇目光,但一說到投資,這些身邊無幾的人便搖搖頭走開了。何威一氣之下,寫了張條子:「廉價出售縫紉機的專利權」,貼在縫紉機身上。
  何威站在街邊叫「賣」,但是「買」者始終無人。何威飢腸輛轆轆地守在縫紉機旁,不由得落下了傷心的眼淚。
  這一天,何威正在縫紉機旁無精打彩,只見一個穿著工作服的青年走過來,望著縫紉機左瞧瞧右看看,然後問道:「你這東西要賣?」
  何威瞪了這青年一眼,沒好氣地說:「這裡貼有紙條,難道你不認識字嗎?」
  「多少錢?」
  「你想買,」何威冷冷地說,「還是閒著沒事來取樂?」
  「真的,我從來不跟人開玩笑,」青年人一本正經地說,「我看了你的表演,感到這玩意很有前途,就是不知你要多少錢。」
  「憑良心說,這種新發明的東西,價格是很難定的。它有專利權,也許你買回去,不久就會變成大富翁哩。」何威也認真起來。
  「這件發明的確很了不起,如果被有錢的企業家看中,也許可值十萬二十萬獎金。可我是個工人,出不起高價。按照我自己的能力,我只能出五千元。」青年認真地說。
  「什麼?你用五千元就想買它?這花費了我五、六年的心血,你想用這麼點錢就……」何威委屈地說。
  「我不是說了嗎?按這部機器的身價,該比我出的多得多,可是我只有五千元,假如你認為太少了,也就算了。」
  何威攤著兩手,不知如何是好。他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帶著幾分「寶劍贈英雄」的心情,終於忍痛賣掉了縫紉機。
  買下這部縫紉機的青年人叫文沙克·麥登·勝家。他是德國人的後裔,幼年家境不好,做過苦工。他在當碼頭工人時,曾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機器,並逐漸對機器發生了興趣。當他看到何威的縫紉機時,就覺得這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東西,於是拿出多年來的全部積蓄買了下來。
  勝家買下何威的縫紉機之後,立即對其機件結構進行研究,並且著手改進工作。三年後,即1850 年,經勝家改進後的縫紉機,速度比原來快了一倍。這一年,他掛出了「勝家縫紉機公司」的招牌。
  可是,由於勝家的資金不足,開始只能小規模生產,即使這樣,產品也很難銷售出去。那時手工縫製的衣服已夠供應市場需求,勝家的縫紉機自然難於打開銷路。
  勝家並沒有洩氣。又過了好幾年,他終於遇到了發展縫紉機業的大好機會。
  那是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由於軍隊人數激增,軍服的供應成了迫切的問題,顯然手工已難於負擔。於是,使用縫紉機的工廠在各處紛紛設立,「勝家縫紉公司」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後來,勝家同紐約有名的律師克拉克合夥,生產更進一步發展,「勝家縫紉公司」逐漸在國際上聞名了,縫紉機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安家落戶」。
  就這樣,縫紉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艱難曲折歷程,才得以造福於人類。

Issue : 總第 23期
Provenance :《時裝》

我國古代婦女殉葬制

  西漢時有個廣川王,常好聚集無賴少年到處遊獵盜墓。一次,他們在盜掘一座古墓時,「見百餘屍,縱橫相忱籍」,該墓覆蓋著一丈多厚石堊,一尺多深雲母,挖開時屍體保存完好,「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原來這是西週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墳墓,這一百多女子全是為幽王生殉的妃妾。
  殉葬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早在原始社會,人們便習慣於把隨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愛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作為會說話的工具,也被殺死或活埋,用來殉葬,讓他們在「陰間」繼續為主人效力。當時用奴隸殉葬已成為一種制度,從對殷墟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人殉的數目少的幾十,多的上千。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婦女淪為貴族男子的玩物與附庸,在殉葬者中,婦女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商代卜辭中就有專門殺祭殺殉女奴的記載。當然,殉葬者的身份並非全部是奴隸,也有墓主的妻妾和家臣。
  到了春秋時期,奴隸制瀕於崩潰,人殉的作法開始引起非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後用177人殉葬,其中包括三名才能出眾、孚有眾望的良士。國人因此作《黃鳥》詩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暴君的憎恨。這時在各諸侯國,婦女作為主人婢妾生殉的惡俗也逐漸受到摒棄。齊大夫陳子車死後,妻子和總管商定用人殉葬。子車的弟弟子亢卻對他們說:「如果哥哥在陰間需人侍候的話,沒有比他的妻子和總管更合適的了,這件事要不就算了,如果一定要堅持,我就準備用你們二位生殉。」子車的妻子與總管只好同意取消生殉婢妾的打算。
  春秋之後,人殉的作法已不多見,基本上改用木製或泥制人形偶像殉葬。戰國時的秦國就曾在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廢止人殉。但是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卻再次發生了大規模駭人聽聞的生殉事件。
  秦始皇生前為祈求長生不老,曾派人率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同時,還用十來年的時間,動用數十萬人修建規模巨大的陵墓,即酈山始皇墓。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正式宣佈後宮婦女全部殉葬。這次殉葬的宮女和被害工匠人數,竟多到「計以萬數」。
  秦王朝的一系列暴政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秦末農民戰爭不但推翻了秦王朝,而且教訓了新王朝的統治者。威名顯赫的漢武帝死後,雖然殉葬了大批金銀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但他的幾千名妃妾宮女畢竟全部保住了性命。隨著人民的反抗和社會的進步,從漢朝到元朝,除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強制婦女殉葬作為一種制度,已不復存在。
  到了明朝,儘管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以婦女殉葬的作法,卻一度死灰復燃。朱無璋在世時即首開惡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的次子秦王朱 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朱元璋本人死後,共有46名妃嬪、宮女陪葬孝陵,其中十幾名侍寢宮女全部生殉。1424年明成祖死後,殉葬宮妃多達三十餘人。此後的仁宗、宣宗也各以五妃、十妃殉葬。除皇帝外,諸王也間或用人殉葬。最突出的例子是正統四年(1439年),周王朱有 死後,因周生前曾上奏折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六夫人已同日自絕殉身。直到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病危時下遺詔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才算最終廢止了宮妃殉葬制度。
  《朝鮮李朝世宗實錄》有一段記載為我們再現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後逼殉宮女的悲慘情景:「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其中有個朝鮮選獻的韓妃,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乳母金黑連呼「娘,吾去!娘,吾去!」話聲未落,便被太監踢開木床,一命嗚呼,真是慘絕人寰!
  17世紀代明而起的滿洲貴族入關前仍實行人祭、人殉制。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生母大妃納喇氏,就是在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與另外兩名庶妃一起被逼殉而死去的。但入關統治全國後,這種做法即被廢除。嚴格地說,自明英宗以後中國就不再有帝王用妃妾殉葬的制度。

Author :楚南
Provenance :文史知識

我們為什麼要笑

  在我們生命的初始,便已開始感到某些事情可笑或不可笑。一個嬰兒大約八天後就開始了第一次微笑。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就是他們對於那種單純的滿足——食品、溫暖和安慰——所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六個月左右,嬰兒們已經能用笑表達種種複雜的喜悅——例如觀察母親的笑臉。
  早期嬰兒開始微笑和出聲大笑,標誌著他們從機體到思維的發育跨入一個新階段。研究表明,某些兒童對這類反應若未能得到發展(因為他們缺乏友愛的關係和人世間的親密感),日後就可能逐漸發展成精神分裂症、呆癡,甚至夭折。
  耶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列文博士說過:「笑表達了人類征服憂慮的能力。」我們可以設想:當父親把他手中的小傢伙拋向空中時,嬰兒就會笑——但決不是在向上拋起的瞬間。儘管嬰兒享受到了「飛躍」的快樂,可是因為此時他過於緊張,而不會發笑——「爸爸能接住我嗎?」他大概會這麼想。一旦被接住了後,他才開始輕鬆地回味這次有趣的遊戲,才會因為征服了內心的不安之後開心地笑起來。
  成年人的笑就更加微妙。有無成功的感受,常常構成我們笑的決定性因素。讓一個新娘首次出面舉辦一個家庭晚會,她會為結局的成敗感到焦慮不安。「飯菜是否可口?」「客人們會不會拘謹?」「我夠得上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嗎?」……晚會結束了,一切都很滿意。現在,她舒心地笑了。在重新回憶晚會上的活動時,她為自己的第一次成功感到欣慰。如果沒有這第一次的喜悅,也就不會有第二次。更重要的一點,是她控制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
  當我們自己獨自處在一種滑稽的情景中時,通常的反應是微笑。不是這樣嗎?看一本可笑的書,我們給它的最高評價也不過就是「它使我笑出了聲。」當然,我們偶爾也會暗自笑出聲來,但在這時,就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情感已經進入了「角色」。
  笑之所以歡樂,其另一個原因是人體在生理上有了某種愉快感。笑是臉部連續動作和呼吸器官的抽搐,它刺激了我們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同時也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加速了大腦中樞的血液循環。結果使人感覺很舒服。
  當然,並不是任何詼諧或玩笑都能使我們發笑。例如那些令人作嘔的滑稽,低級庸俗的譁眾取寵,由於太露骨,反使我們感到道德上的自疚。我們也能笑——但那是由於尷尬。
  當我們被人當作笑柄時,我們本人的情緒已包含於笑料之中,因而我們笑不出來(除非是裝笑),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更不可能再笑了。
  知道了笑會緩解我們的情緒,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有時沒有任何可笑之處,我們卻發笑。在憂慮的時刻去笑,是我們在為不能控制住局面而自責。列文博士說:「強作的笑常常是一種經過訓練得來的反應。如果我們笑了,這表示一種好的感覺,表示我們能對付得了;當我們在不能對付的情況下笑,是為使自己安心,鼓勵自己說,我能行!」
  儘管有時我們也會在苦惱時笑,但更多的笑還是由於快活。笑可以增進我們與社會的聯繫。正由於這種笑的魅力,引導了大多數夫婦在分享了笑之後,度過了新婚期不相適應的階段,奠定了終生相伴的基礎。
  通過笑的能力,可以衡量我們適應外界的程度。當我們對自己的才能感到胸有成竹時,我們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拿自身的弱點尋開心。如果能在煩躁不安時去笑,我們也就不會被困難嚇倒了。
  笑——作為早期的一種本能開始,將伴隨人們的一生日趨完美。當我們的社會廣泛地通過這種笑的能力而被控制,當每一位公民業已被笑所征服,他就置身在一種和睦的氣氛中,於是才會真正領悟到幽默的內在含義。然後,再來回首今天的世界時,他一定會仰面大笑了。

Author :詹納特·斯賓塞

走向社會

  肺腑之言,留待最後才說。一般人常常會滔滔地談上幾個鐘頭,實際上卻在談些無關緊要的事,直到停留在門口的那一刻,才說出幾句出自肺腑的真心話。
  今天,你我正停留在門口,我們正手握著門柄,依依惜別,像《哈姆雷特》中的普洛米奧斯對兒子列奧第斯反覆叮嚀:要記住,「不要向人借錢,也不要錯錢給人——尤其不要忘記,要對自己誠實。」
  但最好的話常常是順口說出來的。前面還帶上一句「哦,順便提一提。」實際生活中,普洛米奧斯在叮囑完了兒子之後——他兒子大概這時沒有留心聽——一定還要加一句:「順便提一提,如果你有什麼困難,別忘了隨時可以打電話到我辦公室來。」
  此刻,你我正站在門口,我向你告別,我有多少話想要對你說啊,我的夏娃。
  第一件事是:你不要害怕。你是投身於一個穩穩當當的社會之中,這個社會就好像一輛有四個輪子的汽車正在平穩地行駛。你有一點兒惶惑不安,那沒有關係。你已是一個大人,而今天世界上的領袖,他們的行為卻像孩童。
  你已到了成年,但你仍覺得沒有成年的把握。我對成年有時也無把握——包括你的成年和我自己的成年。
  不是麼,前天你還只是個嬰孩,我害怕抱你,因為你是那麼嬌嫩。昨天你跌斷了胳膊,急得我手足無措,那時你剛剛九歲。直到今天早上,你才不過十歲呢!我也在變老,只有時光無情;但儘管光陰如賊,卻總算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東西,那就是經驗。有了經驗,你做事會更有把握。
  愛你的工作,如果你悉心去作某樁事情,你決不會一無所獲。不論你收穫的是不是值許多錢,但你會過得很快樂,而這份快樂是沒有人能夠奪去的。
  在此依依不捨之際,我真願把大事小事通通都說出來,我說,你要不停地笑。你笑的時候總是咯咯地笑,為了健康,你一天要這樣笑上三次。如果你能逗得別人和你一起笑,你也許可以幫助這條搖晃不定的小船不至於沉沒。當人們在笑的時候,通常是不會互相殘殺的。
  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我希望你能學會明辨的功夫。不要只看到桃子皮上的細毛,不要只看到蛤蟆身上的疙瘩,不要只看到一個人古怪的脾氣。如果我們能明辨,我們就知道容忍。我們就可以抓住問題的核心,而不至於老是在一些枝節問題上糾纏不清。
  當你養成了明辨的習慣後,你就會開始懷疑你自己的假設。你的假設是對世界敞開的窗戶,這扇窗戶有時也需要洗一洗,否則光線進不來。如果你能懷疑自己的假設,你就不會太輕易地接受別人那些未經懷疑的假設。你也不至於作了世俗偏見的俘虜。或者受了那居心叵測人的欺騙,以至去把你的腦袋、靈魂以及錢財全交給了他。
  作人要伶俐,但你要記住,智慧總勝於伶俐。智慧難得,卻不要因此灰心。尋求智慧需要時間。智慧如罕見的病毒,常在想不到的時候出現,且喜歡光顧那些富同情心的人和明理人。
  門已漸漸移近門閂,但我的話還未說完。讓我說得更深一些。除非你賦生命以意義並好好地去利用它,否則人生只不過是一場無聊和空虛。存在只有靠自己去創造。
  不管我們多麼愛別人,別人也多麼愛我們,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免不了會覺得內心空虛,變得孤獨和寂寞。孤獨和寂寞是每一個人都要遭遇的心魔。當你到了要和它搏鬥的時候,我要你能夠看透它,並且戰勝它。
  當無聊感侵襲你的時候,你當有所準備。假如你已有了準備,它就抓不住你。你該運用你在這個大學裡所學的本領和技能,深入社會,改造社會,使它變得更好。
  舉例說,你可以試著去治理受污染的空氣和水。你可以試著去推動司法制度,使它發揮作用。或者你可以去工作,使窮人和富人過得一樣好的那天早日來到。
  你可以去研究一番,看一看為什麼每個國家和每個宗教裡總有一些人不時要對其他人帶來那麼多的災難。如果真要找出荒廖之事的答案,你當去弄明白,為什麼人類既能養育生命又能殘害生命;既會為一個小女孩身陷礦井而焦灼不安、奔走設法,卻又能夠把整個村莊的人斬盡殺絕而不眨一眼。
  當你這麼做的時候要想到,你今天所享有的一切婦女權利,都是昨天由許多婦女為你爭來的。除非你也同樣以行動來維護和擴大這種平等,今天出生的女孩也許還享受不到你現在所享有的權利。文明生活就好比一鍋煮著的肉,它自己不會一直沸騰下去,要你去往鍋裡放入些什麼,好讓排在你後面的人也能夠去享受。
  在有生之年,許多事要你去為之奔忙。我不能因此保證你可以完全擺脫無聊感。但它有可能因此減少到能夠駕馭的程度。你也會因此常常沉浸在歡樂之中,因為你將會看到,事物畢竟是在朝前發展。
  我看到你像我喜歡的那樣蹙著雙眉。你那緊蹙的雙眉表明你對世界有所懷疑。在這樣激動和充滿希望的時刻,為什麼我卻要和你討論荒謬和虛空呢?因為我願你把希望象光聚成焦點,把激動連成一條連續的光線,好像激光那樣——直射向我們不滿的目標。
  我要你作事有成效。能夠做的時候要盡力去做有益的事。用你的智慧和聰明去抵禦別人的野蠻和粗魯。而最要緊的是,要在你自己選定的生活中,在你自己創造的世界中充滿歡笑,自得其樂。我要你堅強、進取,做個能吃苦、有活力、富有感情的人。成為真正的你,充分發揮你的個性。
  你要有激情和衝動。大凡偉大的事都是從激情來的。哥倫布有這種激情,在《獨立宣言》上署名的那些人也有。可以笑你自己,但卻決不可否定自己。你當勇敢,去陌生地方的時候,別把安全留一點兒在岸上。去到那無人涉足過的疆域。
  勇於去過富於創造性的生活,就是去從來沒人到過的地方。你必須離開舒適的城市去到直覺引領你去的曠野。不是乘公共汽車去,而是用苦幹和冒險。你的發現定會叫你感到奇妙。你會發現你自己的存在。
  好了,這就是我的臨別贈言。看,門正在輕輕地關上。再會。祝你快樂……
  哦,還要順便提一提,我愛你。

Author :亞倫·亞達
Provenance :康乃狄克大學學報